李秀钗简介
李秀钗,高级教师,福建师范大学毕业,信息技术教研组长,2005.08~至今,担任学校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曾获得多项荣誉:莆田市高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莆田市壶兰计划人才、莆田市第三、第四届名师工作室成员,仙游县优秀青年教师、仙游县第一批名教师、仙游县第一届名师工作室高中信息技术领衔名师、仙游县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仙游县首届校园科技创客节先进工作者、仙游县中学信息技术中心组成员。她曾参加第三届教学技能大赛,并取得县一等奖、市二等奖;人工智能时代,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类比赛项目多人次获县、市一等奖及二等奖。 她曾指导仙游金沙中学的傅丽霞老师及龙华中学的林立群老师参加第五届教师技能大赛,分别获得市一等奖、三等奖;指导仙游山立中学陈芬老师参加第六届市级技能大赛获三等奖,带动青年教师成长。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主持过县级课题研究。举行多次市级示范课、县级公开课及讲座,撰写多篇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
教育箴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以热爱为舟 载万千星辉 ——信息技术教师李秀钗的初心与深耕 一、深耕课堂,让技术教育绽放人文温度 从教二十余载,李秀钗始终将“技术服务于人”的理念融入课堂。她认为,信息技术不仅是冷冰冰的代码,更应成为连接现实与人文关怀的纽带。日常教学中,她常将生活场景化为学习素材。例如,她以“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分析飞花令的游戏规则,用python代码实现玩转飞花令,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诗词之魅力,将编程知识融入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并最终提出迭代版的优化方案,引导他们思考技术如何赋能诗词文化。 例如,讲授“算法的描述”时,她引导学生用流程图模拟“校园图书漂流角”的管理逻辑:如何通过借阅记录分析热门书籍,如何设计提醒系统避免逾期,甚至结合人脸识别技术优化借还流程。学生笑称:“原来算法可以这么‘接地气’!”这种从真实问题出发的教学方式,让技术褪去抽象的外衣,成为学生眼中“有温度的工具”。 她的课堂从不缺乏人文追问。她说:技术可以优化流程,但教育的温度必须由人来守护。这样的思考,正是她所追求的——在代码与生活之间,种下一颗人文的种子,让技术教育真正照亮生活的角落。 二、点亮星火,以责任托举学生未来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她始终相信,技术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她以生活化的问题为引,引导学生用编程思维拆解生活中的真实难题;社团活动中,她鼓励学生从“我能做什么”转向“我需要解决什么”,让技术真正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 “代码或许冰冷,但教育者的心必须温热。”她以耐心与真诚陪伴学生的成长,从调试程序时的挫败到突破瓶颈时的欣喜,始终如一,让教育的温度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织中悄然生长。
三、潜心教研,用创新铺就专业成长之路 “教研是教师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作为市级骨干教师和仙游县信息技术学科领衔名师,她始终将教研视为突破教学边界的“钥匙”。她核心参与的省级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准培养研究》,聚焦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她核心参与的市级课题《教育信息化2.0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融合的实践研究》,该课题以教育信息化2.0为支点,重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将技术工具与真实社会议题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协作探究—创新落地”的实践闭环,为信息化2.0时代课程改革提供鲜活样本。 教研路上,她不仅是探索者,更是播种者。她曾指导仙游金沙中学的傅丽霞老师及龙华中学的林立群老师参加第五届教师技能大赛,分别获得市一等奖、三等奖;指导仙游山立中学陈芬老师参加第六届市级技能大赛获三等奖,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她说:“教研的终点不是论文或奖项,而是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师生手中的桨,划向教育的更远岸。”从课题到课堂,她以创新为犁,深耕出一片专业成长的沃土。 她常以“天道酬勤”自勉,从青涩教师到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她以热爱为舟,载着对教育的赤诚,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星河中,点亮了一盏盏不灭的灯。她的故事,是关于坚守初心的注脚,更是“师者匠心”最温暖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