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钗——《图像的合成加工》之课堂教学探究(发表时删图版本)
《图像的合成加工》之课堂教学探究 李秀钗 (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 仙游现代中学 351200 ) 摘要:《图像的合成加工》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艺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的第五章音频、视频、图像信息加工的最后一节。课堂教学中,从导入到新授,再到课堂练习,和课堂中间的“竞猜游戏”,最后到拓展,层层深入。其中的大庆晚报的刘为强PS的曾获2006 CCTV十大新闻照片 “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事件和陕西农民周正龙“周老虎”假虎照事件,引导学生对图像合成加工进一步认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起了引导作用。 关键词:技术合成 图像合成加工 主题加工 法律法规 一、巧设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选用视频——国粹“变脸”,从艺术上的“变脸”引入技术上的“变脸”,接着展示几张图片: 1、《泰坦尼克号》男女主人公经典的一幅画面; 2、几张经PS合成后的画面。 引导学生思考: 看完上面的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A、开怀大笑,觉得好玩 B、想起生活中还有类似图片 C、好奇它的制作方法,也想试一试 D、欺骗、侵权、滥用图像合成技术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课题,学生的学习热情立马高涨,课堂学习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达到预期目的。 二、新授环节,实施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创新学习”所倡导的课堂特点。 本节课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1、初识图像合成;2、如何进行图像合成;3、再识图像合成。 (一) 初识图像合成:通过一个flash动画展示,使学生了解到图像合成的实质是:将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图像。 Flash动画展示,将小男孩“抠”出来,然后移动到海边图中。这一flash演示,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什么是图像合成,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图像合成。
(二) 如何进行图像合成:使用工具软件Photoshop Photoshop软件中有很多抠图工具,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工具进行抠图,可以参照必修课本P98的表5-8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小男孩”从图中“抠”出来,可以有几种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用磁性套索。 磁性套索适用于抠边界清晰的不规则图形。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不小心把鼠标给移到它处了,那么又该如何处理? 这是学生自主操作时发现的新问题,有些学生说通过“撤消”,但又马上发现“撤消”不了。这时,又有些学生想到“历史记录”面板,通过操作,发现也不能还原。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这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最后教师通过提示学生利用Backspace键,帮助学生来纠正使用磁性套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错误,达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通过自身体验磁性套索,使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再抛出一个问题: 仔细观察“小男孩”图片的特点,有没有其它的工具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将“小男孩”抠出来呢? 这一问题的设置目的有两个: 一、 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男孩”图的特点是:背景颜色单一、小男孩的边界线清晰。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使用魔棒工具。 通过完成这两个“设疑”环节,学生亲身体验了图像合成的过程,理解了图像合成的实质是:将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图像。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图像合成,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 为什么要进行图像合成?(再识图像合成) 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图像合成,但为什么要进行图像合成?学生还是比较茫然。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图像合成的目的是:突出表达某一个主题。 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构思并表达某个主题? 布置一个课堂分组讨论: 利用图像合成知识,制作出一个能表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主题的作品。 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如下: 情况一:大海、月亮、人、断崖 情况二:大海、天空、月亮、人 情况三:大海、天空、月亮、人、张九龄诗《望月怀远》 经过讨论,学生一般都能准确地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并准备相关的素材。 以情况三为例来说明如何制作出表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主题的作品。 步骤一:抠图 学生分别用矩形选框工具和椭圆选框工具将天空、大海、月亮抠出来,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完成。 但这时,学生发现抠图后合成的画面不协调,怎么办? 步骤二:美化、润色图片 1、 去色:可以更改图层的混合模式为滤色,把天空和月亮的黑色去掉。这一部分可以由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操作。 2、 美化、润色:将几个图层合并,然后调整图像的暗调/高光,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这一步,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操作,在操作的同时,学生可以惊喜地感受到图像的变化,制作出满意的唯美画面。 3、 利用“文字工具”添加主题诗《望月怀远》,使得作品更有意境。
新课标提倡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所以在体验完成图像合成加工后,可以设置一个与图像合成有关的游戏环节,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图像加工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竞猜”游戏:给出几张合成的有谜语,如:笔+锁,猜一历史名人(谜底:毕加索)等等。 课后证明,这个环节的设置非常成功地调节了课堂气氛,在欢乐的游戏之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四)思考: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图像合成加工技术? 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运用图像合成加工技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视频播放:大庆晚报的刘为强PS的曾获2006 CCTV十大新闻照片 “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事件和陕西农民周正龙“周老虎”假虎照事件。 观看视频后,请学生分享观后感,引导学生对图像合成加工进一步认识,合理使用图像合成加工技术。 三、课堂小结 可以请学生来进行课堂小结,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比如:请你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拓展 运用图像合成加工技术,制作一个本班的电子相册。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几个问题牢牢地牵引,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路紧跟着问题主线,在学习的同时,通过竞猜游戏,也能充分享受到图像加合带来的乐趣。最后,通过视频短片,引导学生对图像合成加工技术进一步合理认识与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反思,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是本节课的一些体会。 参考文献: [1]李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2]解月光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所有论文如下:
|